lecture_banner_336      

在一緣分之下,我偶然在網路上搜尋藝文活動的消息,就看到信義路的「雄獅永康人文空間-欣講堂」唐么玫(Tammy)老師的這個爵士樂課程。這個課程的主題是「用身體聽爵士Groove」,如其名所示,講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學員以身體的律動去表達自己聆聽到的爵士樂旋律及節奏。簡單來說,就是:「用身體去感受音樂的律動!」

 

這是一堂非常隨性的課程,唐老師並不以一般講座的形式來帶出他講題的內涵。他以生動的互動方式,搭配音樂的欣賞,從30年代重視「搖擺」的爵士樂(以Frank Sinatra、Louis Armstrong為代表)開始介紹,介紹到40、50年代的「即興」爵士樂(以Dinah Washington、Billie Holiday、Sarah Vaughan、Ella Fitzgerald、Clerk Terry為代表),再介紹到近代的「跨界爵士融合」(如:巴西爵士樂名人Ivan Lins)的發展過程。課程一開始,唐老師要學員們先放鬆身體、擺擺頭、繞繞頸、聳聳肩、甚至盡力擴張嘴巴等暖身運動。暖身運動的用意是要讓學員聽覺、跟感官與身體都能放鬆、增強敏銳度。隨後,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隨時要我們隨著聽到的節奏及律動去打拍子、擺動身體、甚至是假裝自己在彈Double Bass提琴、彈奏鋼琴、打擊三角鐵等樂器的狀態。課程緊湊,一點都沒有冷場。但,這堂課中,令我注意到的並不是老師主題所講的「用身體聽爵士Groove」的感官體驗,而是我從爵士樂演進的過程中,從「用身體聽爵士Groove」這句話體會到的「現代音樂」發展及特徵。也就是:爵士樂愈來愈「隨性」、愈來愈「即興」而「不具規則」,充分反映出「現代藝術(流行音樂)」的特徵(姑且說是「自由曲風」吧?!)。相較於重視整體性的古典音樂而言,早期爵士樂亦有重視整體性的特徵,但樂器的solo已經體現出「個體性」,而現代爵士樂的「個體性」不僅反映在演奏上,也反映在演唱者的唱腔愈來愈具獨立性、具有個人風格的特徵上。總之,現代爵士樂反映出現代音樂的特質:自由曲風、重視個體性、強調個人風格(強調個人「即興演出」)、反對古典音樂整體性等特徵。

 

老師所介紹的爵士樂歌曲主要有兩首:一首是All of Me,另一首是Summer Time。這兩首爵士歌曲從完成詞曲之後,就一直有人重新詮釋,每個人、樂團所詮釋的節奏、律動都各自有其所處年代當時的特徵。首先,老師舉Frank Sinatra所演唱的All of M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fhQ91rwZ8)。這首曲子的旋律強調一、二、三、四拍點的節奏,各個樂器以Double Bass提琴為主,小號、薩克斯風為輔,整體搭配協調,體現出30年代爵士樂的風格,雖然輕快,但較為「中規中矩」。雖然小號和薩克斯風各有獨奏(體現出爵士樂的個體性特徵),但曲風仍具有一種整體性。而Frank Sinatra的演唱則口齒清晰,像是在訴說自己的心情似的,給人淡淡的而輕快的感受。再來聽聽Louis Armstrong所演唱的All of M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bAlLRCB_M),其樂團演奏上亦較具有協調性,而「個體性」則由Louis Armstrong的小號solo體現出來。但整體而言,30年代的爵士樂曲風仍較為「中規中矩」而較不強調個人風格(缺乏「即興演出」)。

 

再來聽聽40、50年代的爵士樂。Dinah Washington的All of M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0w_1fsnqHg)所呈現的「個人風格」則較為明顯,他在演唱時較強調切分音,以及每一句歌詞尾音的下墜。在演奏上,木琴的獨奏幾乎貫穿整首歌曲,在中段後,則由小號接續獨奏,Dinah Washington則不主動演唱(直到樂曲將結束前才又開口演唱),在這個時代的爵士樂中,歌手的演唱彷彿也是爵士樂中的一個獨奏似的。來聽聽Billie Holida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P0hG3sD0-E)的All of Me亦有相似特徵,他在唱腔上較為柔而悠長(拉長音),但亦有強調個人詮釋風格的取向。樂曲中間由薩克斯風獨奏,Double Bass提琴的節奏較沒有30年代明顯。Sarah Vaughan的All of M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JgVkqrpA4),他的個人風格更加明顯,這體現在歌曲中段時,Sarah Vaughan開始叭啦叭啦西嗶西嗶……的即興演唱起來。音調的詮釋亦有他自己的詮釋方式(轉變原作的音符)。其個人風格、獨立性及詮釋方式則更加隨性而自由。這種特徵亦體現在Ella FitzgeraldAll of M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5b4AFVaT8)上,Ella Fitzgerald亦有轉變原作的音符及旋律的特徵,歌曲中段同樣開始叭啦叭啦嗶咧嗶咧咖啦咖啦……的即興演唱。在樂曲上樂曲則強調二、四拍切分音,感覺更加輕快而隨性。整體而言,到了4050年代時,爵士樂的即興「唱法」(其實即興就即興,根本沒有所謂的唱法)更加明顯。這個叭啦叭啦嗶咧嗶咧咖啦咖啦聽不懂歌手在唱什麼的即興風格在Clerk Terry發明的「Mumble唱腔」上體現得更加明顯,整首歌已經聽不出他在唱什麼歌詞了,幾乎都是即興的嗚噥聲,爵士樂的隨性及自由在這時已經算是發展成熟了,越來越有「現代音樂」的特徵(隨性、不規則、不講究整體性、不重視型式等等)。

 

          當代的「跨界爵士融合」則是爵士樂發展到現在的「狀態」(而非型式,因為此時爵士樂已不重視型式)。所謂「跨界」、「融合」的意思即是在爵士樂的基本節奏上稍做改變(如融合巴西森巴舞曲和美國酷派爵士的Bossa Nova),或是組合其他曲風、型式的一種混搭風格。嚴  格而言,「跨界爵士融合」所具備的爵士樂特徵已經不太明顯,雖然仍然可以大致上聽出爵士的輕快、簡潔的律動。如Ivan Lins的曲風即有此特徵(如:Lembra de Mi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2Gjo0IkPQ ),他的音樂基本身即是Bossa Nova式的爵士樂。此外,亦有結合拉丁風格、中式風格的爵士樂曲風,如:「Soy La Ley古巴爵士樂團」、「Orbit Folks-世界軌跡樂團」、「Sizhukong-絲竹空爵士樂團」等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QcH0ZtQgc)。爵士樂在今日已不具特定型式,演奏方式相當自由而隨性,甚至即興。到底「什麼是爵士樂?」這已經成為一個「現代」的問號。就彷彿什麼是「表現主義」這個藝術界的問題一樣,只要是個人風格、個人心中的意境的詮釋,都可以稱做「表現主義」。換言之,當代的「跨界爵士融合」只要在節奏律動上接近所謂的「爵士樂」,隨便你要用什麼方式、樂器、唱腔去詮釋,它都是屬於你自己的「爵士樂」。這個結論其實也接近唐老師在課堂中要傳達的主旨:「用身體聽爵士Groove」,就是用身體去感受你「自己喜歡的」爵士樂,然後用自己的身體去自由表達你對這音樂的律動及感動。

 

(圖片來源:http://www.xinmedia.com/xinforum/collection_infor.aspx?id=336)

延伸閱讀:用身體聽爵士Groove-Live報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白熊 的頭像
    大白熊

    大白熊的murmur....

    大白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